从息肉到肠癌,其实只差了一次肠镜检查
近期,一位60多岁的患者,因为持续便血、腹泻,来到济南重汽医院消化内镜室检查。肠镜显示,进展期结肠癌(现已经行外科根治术,手术很成功)。
通过询问病史,消化内科闫朋主任了解到,患者的哥哥去年刚刚因为结肠癌去世。这让他高度怀疑其家族聚集性。于是闫主任动员陪同患者来就诊的37岁的儿子,尽早做一次肠镜筛查,以防患于未然。
老人的儿子安顿好老人后,在济南重汽医院做了肠镜检查,果然不出所料:在乙状结肠处,发现有1枚大小约0.8cm×1.2cm山田Ⅳ型息肉,遂给予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息肉回收送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也可以说是极早癌。
这个患者今年才刚刚37岁,平时也没有任何症状,仅仅是听从了医生的劝告,才来做的肠镜。
这种腺瘤,是典型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伴中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在1年内癌变的几率在10%-24%左右。
假如晚一年再发现,可能已经不是息肉,而是结肠癌了。
告诉了他的情况,他既惊讶,又感激,当然,也是后怕的不得了。他说:“万一到便血才检查,不就和我爸一样了吗!想想头皮都发麻!谢谢医生!”
目前该患者的结肠息肉已行内镜下切除术,切除后,完全能够100%根治,阻断其癌变的进程;此后只需要定期复查肠镜就可以了。如果是像他父亲那样,到中晚期才发现,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今后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折扣,尽管医学发达的今天,其预后还有许多未知的变数!
关于大肠癌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
大肠癌本身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遗传性。大约20%的大肠癌伴有家族聚集性。
也就是说,如果家中老人患了肠癌,并不是说孩子就一定也会得癌,但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较其他人群更加容易患癌。
事实上,大肠癌的遗传性涉及多基因、多步骤作用,可以理解为:既有一部分遗传因素,也有很多非遗传因素例如饮食、肥胖、生活习惯等在大肠癌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某一个家族中发现一个大肠癌患者,那么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大肠癌的发生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年轻的大肠癌患者,它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更密切,他的直系亲属大肠癌的发生率更高。
结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如果患上实在太冤!
患上肠癌,是最冤枉的人!
为什么呢?
95%的大肠癌是从这些小息肉慢慢长大、变坏的,一般这个过程需要5-10年,甚至20年不等。
我们就在它变坏之前,做一次肠镜,找到它,切除它,然后定期监视它,它就永远也没有变坏的机会!
一般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后,所以,你必须赶在它变坏之前找到它,杀掉它!
很简单,从息肉到肠癌,其实就隔了一条肠镜的距离!
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以下几点:
1.年轻人(45岁以下)由于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旦发现肠道不适,比如长期便秘、腹泻、便血、大便性状改变、腹痛等……金标准就是做个肠镜看看。
2.大肠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如果有消化道肿瘤史,应在40岁前做相应检查。
3.年过45岁以上的,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尽管我国指南建议的首次无症状筛查年龄是50岁,但是建议有条件的话,尽量提前!
4.肠腺瘤息肉不可能通过服药消除掉,千万不要相信“”江湖神医”和“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哪些病人必须做结肠镜检查?
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者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应及时做大结肠镜检查,以有助于发现早期大肠癌。
1、有原因不明的便血,血性粘液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腹痛、腹泻,消瘦,腹部包块,肛门急坠不适、贫血患者。
2、有大肠癌癌前期病变如大肠腺瘤性息肉,家族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史者。
3、有精神刺激,阑尾、胆囊手术史者。
4、饮食以肉类及精细饮为主者;缺乏运动者。
5、有大肠癌病史、癌胚抗原(CEA)试验阳性者。
6、有子宫及前列腺盆腔放疗史、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及上述大肠癌高危人群者,建议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早期大肠癌或大肠癌前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