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要占总死亡人数的50%。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很多,例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肥胖、遗传等,其中糖代谢异常是非常常见的原因,而血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脂代谢异常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
2型糖尿病(2DM)血脂异常的特点
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特点:①TG(VLDL)增高;②小而密LDL(sLDLc)增高,③小而密HDLc (sHDLc)降低;形成所谓脂质三联症。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的可能机制
TG(VLDL)增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使脂蛋白脂酶(LPL)的活性降低,LPL是水解TG的关键酶,主要分布在脂肪、心肌、骨骼肌、胰腺B细胞以及巨嗜细胞等处。LPL活性降低,水解TG的能力下降,减弱了对TG的清除。同时脂肪组织对抗胰岛素的抗脂解作用下降,分解脂肪组织的肝脂酶(HL)被激活,脂肪分解加强,使游离脂肪酸(FFA)增多,促进TG和VLDL的合成和分泌。糖尿病患者血中TG升高的水平取决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的程度。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及患者伴有肥胖时FFA增加更明显。
sdLDLc浓度升高:糖尿病患者LDLc的浓度可能不高,但糖尿病患者LDL粒子含TG相对较多而含胆固醇较少,同时糖尿病患者肝脂酶(HL)活性明显增高,HL可使富含TG的LDL脂解,形成小而密的DLc(sdLDLc)。故sdLDLc明显升高,此种脂蛋白胆固醇易被氧化,更易进入动脉壁,且滞留时间长,更易引起动脉硬化。HDLc的下降和高血糖都导致sLDLc比例升高。非酶糖化作用以及氧化应激均增强,使得LDL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受体不易识别,造成LDL受体通路清除受阻。
HDL浓度降低:糖尿病患者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的活性升高。CETP的活性受TG调控,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TG水平升高,CETP的活性也相应升高。而CETP活性升高,会导致VLDL向HDL转移的TG增多,在HL的作用下,HDL中的TG大量水解,就会形成大量小而密的HDL,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蓄积,而这种小而密的HDL的肾脏清除速度明显加快,这样就导致HDL数量降低。
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处理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糖尿病患者必须改善生活方式,实际应用要个体化。根据病人血脂、血糖、体重控制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病人平衡能量摄人与支出,维持理想体重,防止超重或肥胖,禁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和减轻体重对血脂的调节也很明显。
控制血糖:控制高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前提。控制高血糖可使TG下降15%~20%,LDLc下降5%~10%。多种降糖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能直接调节血TC、TG及HDLc。
调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应至少半年到一年检测血脂1次,内容包括TG、TC、LDLc、HDLc,进行初步危险分层,并检查肝、肾功能及肌酶等。药物治疗后6~8周内应随访,达标者可3~6个月复查血脂及药物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血脂代谢异常,各种血脂代谢异常的处理原则亦不尽相同。降低LDLc及LDL成分的改变是治疗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首要靶目标。他汀类药物为高LDLc治疗的首选药物,可降低LDLc约25%~50%,升高HDLc约5%~10%。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控制血糖等,可部分纠正血脂代谢异常。若经改善生活方式治疗血脂不能达到目标值,应尽早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2型DM最常见的血脂异常是高TG和低HDLc血症。对于LDLc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高TG或低HDLc,均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选择贝特类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人中,贝特类药物升高HDLc作用较强,降TG作用尤为突出。
不少中医药糖尿病人的血脂异常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例如CCSPS研究显示血脂康具有全面调脂的作用,降低TC,TG,LDLc,Apo-B,Lp(a),同时升高H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