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秋意浓。寒气渐露,中医教你这些养生妙招~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前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变大。济南也是在经过了“一场秋雨一场凉”之后,慢慢褪去了暑热,迎来了凉爽的天气。
一、节气白露有什么特点呢?
古人根据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即是白露前后候鸟南迁,百鸟开始储存粮食以备过冬。这也是人们开始秋收农忙的时候。
二、致病邪气
1.风邪
《黄帝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说明风邪容易和其他邪气夹杂致病。目前暑热刚过,余热未消,夹杂风邪;或内有热邪,复感外风,则均易形成“风热”之邪。白露前后,晨起和夜间温度骤然降低,风邪易与寒邪夹杂;或内有寒邪,外感风邪,则形成“风寒”,最易表现为风寒表证。临床特征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咯痰,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受气候和现代人群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风寒”、“风热”之邪变化迅速,二者之间亦可转化,具体须以临床医师辩证为准则。
2.燥邪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燥邪致病变得尤为常见。燥邪最易伤肺,咳嗽最为常见;燥邪易伤津液,可见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
燥邪又因与“寒”或“热”相搏结,形成“凉燥”和“温燥”。二者皆有恶寒发热及津液耗损的症状。但温燥多发于初秋,表现为头痛、汗少,身热不严重,微微怕风,口鼻干燥,干咳或咳嗽少痰,心烦口渴,皮肤干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象浮数;凉燥多发于深秋,临床表现为发热、怕冷,头微痛,无汗,鼻塞,咽干,嘴唇干燥,咳嗽,咯痰清稀。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涩。
三、养生调摄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给人们提出了秋季养生的法则,即早睡早起,保持情志安定平静,收敛情绪等。
针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常见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和“银翘散”、“桑菊饮”等。那对于外感“凉燥”,中药处方多则以杏苏散甲减;外感“温燥”,所以桑杏汤加减。针对疾病的辩证论治,须与临床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依据处方服药。
依据“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秋季进食应避免辛辣刺激,多食用可以滋阴润燥及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藕、鸭肉等。
以上是中医科的分享,
如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医师哟~
中医科 张传文
科室介绍:
中医科是济南重汽医院成立较早的重点科室之一,现有医师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科室坚持贯彻“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的诊疗理念,以中医特色治疗为手段,贯彻中西医结合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形成了“中草药为主,中成药为辅”的诊疗特色,形成以中医内科为主的多学科诊疗科室。诊疗范围包括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还承担国医堂的针灸、理疗工作。2022年,中医科荣获“华润健康2021年度优秀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