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消化内科医生的喊话:体检时最好也做一次胃肠镜!
随着线下宣讲、义诊、诊疗和线上等各种途径的健康宣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胃肠镜的重要性,从而来到医院做了一次胃肠镜,使许多人避免了悲剧的发生。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胃肠镜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普及。
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几乎每天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说亲朋好友:“在40岁以前做一次胃肠镜”;平时在门诊和发表的一些公众号文章上也不遗余力地科普胃肠镜的常识。很庆幸,很多人听从我的建议做了一次胃肠镜检查,其中部分人因为做了一次肠镜,避免了悲剧的发生,陈先生就是非常幸运的一位。
陈先生基本情况如下:年龄52岁,每年定期在查体机构体检,未发现异常,平时也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今年接受我的建议平生第一次做胃肠镜检查。
没想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陈先生的乙状结肠内,长出了一颗直径约1.2厘米大小的息肉。该息肉结构紊乱,不同寻常。高度怀疑是“高瘤”(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立即切除,并取下标本送去活检,还好没有进展到“癌”的那一步。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肿瘤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会经历正常细胞、异常细胞、癌前病变、侵袭性肿瘤和肿瘤扩散等过程,这便决定了,其实,我们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开展肿瘤检测和预防。从基因角度出发或许是突破癌症早筛的重要方向,因为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细胞形态学改变之前已经发生了基因结构或者功能的改变,因此,提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是目前个体化健康管理和癌症早筛、早诊、早治、早愈,早防最有效方法。
再简单科普下肠息肉:
90%的大肠癌前身是肠息肉,肠息肉发生恶变、演化成大肠癌,肠息肉大致上分为两类:
一类叫做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一般无恶变的倾向;
一类叫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锯齿样病变、侧向发育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而腺瘤性息肉占结肠息肉的绝大部分,属癌前病变,是结肠癌的“近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当然,息肉不是一天就会癌变,从肠正常粘膜到癌形成,起码需要5-15年的时间,一般来说,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而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良性;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则容易演变成肠癌。我们只要在其癌变前,做一次肠镜,就能发现并切掉它,绝除后患。
像陈先生这个息肉,虽然病理结果提示部分细胞腺瘤,但发现了、切掉,就没事了,不会得肠癌了;
如果不理它,总有一天就会癌变,只不过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
总结:
1、40岁以后很多人都有肠息肉,检出率在17-67%不等;它是肠癌的癌前状态,发现、切掉、复查,就不会得肠癌;
2、肠镜检查不受罪,睡几分钟,就做完了;
3、其他检查不能替代胃肠镜,能替代的检查手段,要么不成熟、要么不靠谱;
4、目前的胃肠镜非常先进,基本上在内镜下就可以初步判断性质;1mm左右的病变也可发现。
5、老生常谈:由于结肠息肉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定期肠镜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如果你已经到了40岁,千万不要等到有明显症状了,再想到胃肠镜!那时候就晚了!
我们可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来降低罹患结肠息肉的风险,如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避免过度饮酒等。
供稿:消化内科 闫朋
科室介绍:
济南重汽医院消化内科由住院病房、标准化内镜中心及专科门诊组成。特聘济南市中心医院李振方主任指导工作。科内拥有日本富士主机1台,富士蓝极光胃镜、肠镜、高频电刀、全自动内镜清洗机、C13-呼气试验测试仪等先进医疗设备。特色诊疗:各种急、慢性胃肠炎、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各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止血治疗、内镜下高频电摘除消化道息肉、EMR(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黏膜下肿瘤、早期癌微创切除等)。
联系电话:0531-58066751